北京奥运会引导员培训内容_北京奥运会引导员培训
1.北京奥运冠军颁奖 国旗是横着升上去的
2.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详细资料
3.王靖涵的人生履历
北京奥运冠军颁奖 国旗是横着升上去的
2008年8月9日,顾客在苏州山塘街一家竹简工艺品商店内选购竹简。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开幕式精彩的竹简表演使得苏州许多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竹简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造型深受顾客的喜爱。中新社发王建康 摄
转播 首次实现全球同步
记者郭丽君
“太富有想象力了!”“太震撼了!”
8月9日0点04分,当李宁高举火炬在鸟巢上空的“中国式画卷”上奔跑时,北京的张丽与在日本的哥哥张军同时发出赞叹。
他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通过互联网的MSN视频交流着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感受。张丽惊喜地发现,她和哥哥几乎是同时观看到了开幕式的精彩演出。
北京奥运会转播中心(BOB)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首次全部实现了全高清电视信号转播。而往届奥运会只实现了部分高清信号转播。在都灵冬奥会上,40%转播为高清信号,其余则是普通信号转播。“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购买了高清信号的欧美电视台完全可以保证他们国家的观众同步观看北京奥运的精彩赛事。”
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与中国没有时差,这些国家的观众,也通过高清频道实现无延迟地收看到了开幕式的盛况。
“中国网通在北京奥运场馆专门铺设了各式光缆近200公里,使所有场馆实现全光网络覆盖,保障了电视转播全部采用高清信号,这在人类奥运史上是首创。”中国网通副总裁赵继东说,这项技术使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与现场观众同步观看奥运成为可能。
本届奥运会的转播规模与复杂性为奥运史之最。比赛将在37个场馆举行,大部分直播画面都要传到北京奥运会转播中心(BOB),然后从这里向获得了转播权的全球电视台提供高清信号。由于应用了最先进的光缆传输,传输所用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科技奥运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网通第一次采用无压缩高清视频传送技术,将原始的高清电视信号完全没有损伤地在国际间传送,仅有数十毫秒的时延,这意味着电视观众几乎可以与现场观众同时看到比赛场面,在交互式节目中也不会再有迟滞的感觉,从而使长距离高清视频、音频交互成为可能。
“"中国式画卷"的清晰展现,让全球40亿观众通过电视记住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赵继东表示,在以往的奥运电视转播过程中,为节途传输带宽,电视信号的长距离传送都是先压缩后再传送,然后接收方再对信号进行解压。伴随着压缩与解压的过程,电视信号的传送就会产生一定的延迟,一旦遇到现场连线之类的交互节目,延迟情况会更加明显。
8月8日,通过网络了解开幕式盛况的视频观众也超过了历届奥运会。中国网通兑现了“宽带奥运”的承诺,铺设的跨太平洋直达光缆(TPE)连接了中国、韩国和美国,是中国目前容量最大、跨度最长、技术最先进的海底光缆系统,可确保500多万宽带用户同时登录访问,被称为“跨太平洋的信息高速公路”。
被称为“奥运海缆”的东亚环球海底光缆(EAC),承担着奥运会期间高清视频信号的国际传送及广泛的宽带服务等重要任务。为了保障高清信号的传输,中国网通派出几千名技术人员,分别汇聚在电缆信号和光缆信号传输系统的整个沿线。其中,青岛、上海和汕头等国际出口处尤其汇聚了众多工程师,为保证国际光缆稳定传输高清信号设计了多个预案。(本报北京8月9日电)
点火 整个长卷的最高潮
记者王东
曾引起亿万观众无限遐想并期待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点燃仪式,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就在世人为它独具匠心的创意而感动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向记者讲述了它的诞生过程。
谈到本次奥运会火炬点燃的最初构想时,张艺谋介绍说,正如大家从开幕式上看到的,整个开幕式的表演都是通过一幅打开的长卷展开的,这幅画卷作为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载体贯穿始终,正因为这幅长卷具有最独特的中国色彩,最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因而也是最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平台,别的国家不可重复。这幅长卷不仅仅是展示古代的艺术,在我们的创作理念中,这幅长卷是远远没有完的,我们愿意把它上升到世界的角度。所以这就是最后的点火,那个时候长卷仍然在李宁面前打开,李宁在追逐着这幅长卷,后面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在传递,我们还是想告诉世界这样一个信息,这幅长卷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我们还会在一起,这幅画远远没有画完,还会画进未来。因此,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也就成为整个长卷的最高潮。
当初,如何将长卷与点燃火炬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了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最大的难题。在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后,他们想到了国家体育馆的顶沿。“我们叫它碗边,我们利用了鸟巢的碗边这样一个独特建筑方式,把它看做是空中的跑道,也看做是空中的长画卷,从这个角度我们诞生了火炬的产生,这样一个长卷画上去,形成一个火炬塔,与手持火炬的纸卷画形成异曲同工。”
在看到“鸟巢”里的主火炬塔与后来在全球传递的“祥云”火炬有几分相像时,人们大概以为这是张艺谋和“祥云”的设计者早就有过交流和沟通。然而,张艺谋透露,当他们有了用长幅画卷形成一个火炬塔,并有了空中跑道、空中画卷这些想法,并完成了设计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后来的“祥云”火炬是最后的成形模样。后来当北京奥运会的手持火炬“祥云”发布后,“我们觉得怎么那么巧,完全是异曲同工的。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其实这正是我们共同寻找的东西。”
在开幕之前,火炬在鸟巢的什么位置?点火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由谁来点燃主火炬塔?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几乎直到最后一分钟,谜底才一一揭晓。对于自己的这一杰作,张艺谋显然非常满意。“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火炬塔直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秒钟才现身是比较罕见的,大部分都已经提前现身,只是点火方式不知道。而北京完成了两个悬念,一是怎么点?二是火炬塔什么样?这两个谜底直到李宁飞上空中的长卷画,开始飞奔的时候,才揭晓。”
要完成这样的创举,首先要完成两个理念,第一个是长卷画打开形成火炬塔,一分钟或者是三十秒以后火炬点燃。两个部分同时进行,难度可想而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它要求各个部门之间严密配合,不能有一点的失误。好在我们做得很完美。”谈到这点,张艺谋脸上骄傲的表情溢于言表。
据张艺谋透露,火炬塔其实早就安装到鸟巢顶上了,为了保密,特意覆盖了遮蔽物,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式后半段,火炬塔在观众的不经意间立了起来,并进行了定位,然后接燃气管道。由于这时人们的焦点都在场内的运动员上,再加上灯光的配合,因此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火炬塔的出现。
对于最后一棒火炬手的选择,张艺谋坦言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为这需要有特殊要求,“首先他要在高空做高难度动作,我们不大可能邀请一位现役的运动员来做,因为他要长时间的训练,现役的运动员要准备参加比赛,是不大可能留出很多时间来做这样的训练。所以我们当时希望找到一个退役的,但是他又获得过崇高荣誉的,而且有体操和技能上的技术。空中的转身、横着走是有特别训练的,后来经过体育部门的推荐,我们最后选择了李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李宁特别努力,最近每天晚上基本上是凌晨一点钟上班,到鸟巢进行训练,尽管他有非常好的身体基础,但是做这样的空中动作,而且要做得万无一失,李宁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真的是非常的辛苦,他在空中做这样一个500米,转一圈3分10秒,转完一圈下来他要休息一个小时才可以上第二圈。有时候我们下班了以后天都亮了,还看到他在天空中一个人在练习,我们都感动了,觉得他非常成功。”
对于昨晚的开幕式,张艺谋用非常圆满来评价。在他看来,这样的圆满是意料之中的。这个成功应该是属于整个团队,是三年多的努力,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七年北京奥组委等相关的部门筹办奥运的结果,更是全中国所有老百姓百年梦圆。(本报北京8月9日电)
击缶 古老的民间娱乐方式
记者李玉兰
2008名乐手盛装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对远来宾客热忱欢迎的喜悦心情。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这一极富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场景震撼了所有观众。同时也将缶——这件中国古代的乐器重新带到人们的视线中。聆听缶的演奏,不光是外国观众惊诧,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也是第一次。
“简单说,缶就是瓦罐,是古人吃饭用的容器,也是我国古代属于老百姓的乐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古代音乐史专家张振涛解释说。
说起缶,许多人都会自然联想起中学语文课本中《将相和》一文。文中提到秦王和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事实上,缶这种乐器淡出人们的视线已经很久了,击缶的音乐形式只有在湖南等地民间有少量留存。而缶,既为生活用品又是演奏乐器的双重社会功能和深入介入生活的意义却是其他专业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据张振涛介绍,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缶是一种源自夏商时代古老中国的打击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击缶”就已成为华夏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墨子·三辩》中就曾有“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的记载。“我国古代音乐根据受众的社会阶层分为三种,一是钟鼓之乐,是帝王的音乐;二是琴瑟之乐,是士大夫的音乐;三是瓴缶之乐,则是属于老百姓的音乐,瓴缶都是瓦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在奥运会开幕式这一世界性的大场景中看到缶,让这位古代音乐史专家非常惊讶,“真是没想到,觉得非常好。”张振涛说。
奥运会开幕式上为什么不用鼓而选择了观众陌生的缶?张振涛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体现。我国古代的鼓是迎面敲的,古人坐姿是跪着,鼓竖着,敲鼓是迎面敲而不是上下敲。上下敲的鼓是魏晋隋唐时代外来的乐器。所以缶更能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事实上,击缶而歌这种质朴的音乐形式确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穿透五千年的历史烟尘,拥抱世界,拥抱朋友,也拥抱喜悦和张扬。
一位观众在看完开幕式后说,开幕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课堂。对此,张振涛对此深以为然:“开幕式的音乐显示了很高的水平。昨天的开幕式把琴棋书画紧密结合,溶在了一起。”
引导员 训练一呆就是一天
记者罗京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庞大的表演队伍中,有500名北京体育大学师生,在15000名演员的庞大阵容中,这仅仅是一支小分队,可是这支小分队却以一颗报效祖国,为奥运作奉献的赤子之心,为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留下可圈可点的故事。
今年6月18日,北体大教育学院副院长程在宽领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培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引导员。
回忆当时的情景,程在宽对学生们的韧性仍然赞叹不已。“烟湖度假村没有一块像样的空地,要合练只能回北体大,或者到良乡去,来回路上时间就要用掉两三个小时。度假村边上有一片小树林,为了躲避暴晒,学生们就在林子里练站功,可是林子里又湿又闷,蚊虫很多,但是从没人叫苦,大家唯一担心的就是被刷掉参加不了奥运会开幕式,因为引导员只需要205人,而参加训练的有300多人。”
50天的时间,这批学生从气质、体能到仪态、笑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张艺谋也不忍心将她们淘汰,最终除205人担任各国代表团的引导员外,其他100人分别担任了贵宾通道的礼仪**和组织观众与演员互动的组织者。
在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22个白衣仙女托着巨大的奥运五环标志,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嫦娥捧月。这22个白衣仙女中,有21人来自北体大的艺术体操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
为了能把这一段舞蹈表现得美上加美,这群花季女孩从去年冬天就开始训练。她们第一个训练点设在通州区台湖镇影视训练基地,那里冬天没有火炉和暖气,甚至连杯热水也难以找到,休息的时候,女孩子们就裹在军大衣中瑟瑟发抖。但是最大的困难不是严寒,而是“高空作业”。许多女孩子第一次升到10米的高空就又哭又叫,感觉就好像是在游乐园里乘坐过山车。为了锻炼姑娘们的胆量,教练有意让姑娘们在空中高速旋转,而且不发号施令,只用眼色指挥助手变换旋转的速度和角度。
负责带队的北体大舞蹈教师郭茵茵说:“姑娘们虽然很害怕,但是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对她们来说,最大的担忧是不能参加开幕式。”学生冯聪说:“到了6月,我们就经常到“鸟巢”里训练了,每次都是早上六七时进“鸟巢”,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才出来,基本上一呆就是一天。”
营造梦幻 开幕式幕后的点点滴滴
记者王东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亿万观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人们沉浸在激动、兴奋和欢快气氛中的同时,也急于知道开幕式后面的点点滴滴。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请他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相信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在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都会产生一种置身梦幻的感觉。对此,王宁透露,使开幕式演出富有梦幻的意境这个创意是早在开始创意的时候就已由总导演定下来的。以张艺谋为总导演的导演组一直强调,要以梦幻的艺术基调,用艺术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文化中国,人文奥运会的理解。从突出梦幻的方式、突出人情味的表演到突出中国文化的灯光效果和音乐效果,都要做得像一首诗一样。
王宁介绍,在创意之初,张艺谋总导演就一直说一句口头语:“我们这一场戏,一定要让观众看完了后眼泪哗哗的”,这其实也是开幕式文艺演出的一个基本基调——刚柔相济、更多的梦幻,用抒情的方式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王宁坦言,在中国五千年绵延的历史中,每个点滴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精髓,如何取舍这么多的文化精髓,确实是个困难、痛苦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了正式演出之前,观众们8月8日晚看到的篇章,可以说是把中国最突出的符号拿出来,比如说文字、戏曲,还有礼乐等等。这些符号能很好体现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用国际化、艺术的语言来讲故事,争取让全世界都能读懂这些中国故事。
在王宁看来,奥运会的开幕式绝不仅仅是组织一场文艺演出那样简单,它应该是世界上最隆重的一个典礼和仪式。这个典礼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仪式部分,二是文艺表演。这两个部分承载着不同的作用:文艺演出承载的是展示东道国文化,用艺术方式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仪式部分则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并包含隆重的典礼。他认为,要从整体来看一届奥林匹克开幕式,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文艺演出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元素。本届奥运会开幕式除了文艺演出外还有很多亮点,比如点燃火炬、放飞和平鸽、升中国国旗和奥林匹克的会旗以及运动员的入场式都有很多的亮点。
王宁同时透露,开幕式共进行了四次彩排,除了第一次作为内部审查没有让观众观看外,其余三次都有观众参与,可以说,最后的成功和前几次预演和彩排有很大的关系,它为最后的成功打下了很大的基础,因为每一次彩排都会发现一些亟待解决问题。他还透露,在7月16日第一次大的彩排以后,导演组即对一些重要的节目作出了大胆的调整。
开幕式成功了,人们自然又对闭幕式充满了期待和幻想。王宁披露说,闭幕式将是一个大的晚会。因为它所承担的作用、承担的理念和开幕式不一样。所以,大家看到闭幕式的时候将会感受到非常轻松、欢快。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
[我来说两句]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详细资料
学院概况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教发函 [2004]21 号),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国腾实业集团合作创办,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创建于 2001 年,位于知名企业聚集的天府之国巴蜀古都中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成都市高新西区,现有本、专科学生近 15000 名,占地 700 亩,规划面积 1500 亩。学院现设有系(分院) 7 个,本、专科专业 30 个,是国家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院发展为重”为办学理念,在传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传统专业和创办特色专业,重在培养兼有系统理论功底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技能型应用人才。学院办学七年来受到社会欢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才开发先进单位”称号, 2007 年 9 月,学院计算机系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不断增强科研教学实力,深化高等教育创新改革,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斯坦福厦大学,比利时鲁汶联合工程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微软、 MOTOROLA 、 IBM 、 SAP 等国内外院校和百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致力于培养在工程实践领域具备突出攻坚能力、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实用人才。
学院 致力于培养国际型、复合型、有特色的社会有用人才,强调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工、管、文和艺术类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成都、辐射西部,以建设国内一流独立学院为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优势
□ 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优质师资力量,保障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和企业教学实践基地,保障工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国际合作项目的广泛开展,保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 多层次知识学习体系,灵活的专业深造选择,保障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 丰富的校园文化,浓郁的科技人文氛围,保障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以教学应用型院校定位为平台,保障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
电子科技大学选派优秀师资
国家名牌大学教学质量管理
优质师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学院师资除知名教授、企业技术指导教师及优秀专职教师外,多数为电子科技大学现职教师,学院已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优秀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此外,学院还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担任我院的兼职教授。
为了保证成都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电子科技大学向学院选派了优秀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干部。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教育专家组成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职称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由资深教授担任的教学顾问广泛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
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摇篮
学院依靠电子科技大学在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积累的众多科研院所合作关系和国内外优秀行业资源,将合作企业国腾集团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企业”的产业领域资源及其国内外优秀合作伙伴扩展成学院的实践基地,将电子信息领域强劲的科研教学实力与行业实践优势进一步融合。
学院现已与微软公司、 MOTOROLA 公司、 IBM 公司、 CISCO 公司、 SAP 等国内外百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实训提供了条件。
学院不仅拥有一批长期工作在技术研发、产业实践一线的资深研发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实践课指导教师,而且大量的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企业进行项目实践;在学院的支持下,一批学生利用自主技术创办的企业已开始高速的商业运作。实践环节的加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真正实现了无缝链接,企业实践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绿色通道。
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开展
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通过与国际知名院校和企业合作,使学生接受与国际同步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在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院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多名来自英国剑桥和印度的外教为学生开设了全英文技术课程。学院设立了留英奖学金,以资助和奖励学院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学生;学院已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斯坦福厦大学、比利时鲁汶联合工程学院、马来西亚英迪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建立了学生互动、交流培养项目。与此同时,学院还将继续与国外知名大学洽谈,逐年扩大和丰富对外合作的范围与形式。
多层次知识学习体系
灵活的专业深造选择
尊重人才个性发展
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院从大一下期开始,在全院学生中开设了“行知班”,“行知班”的开设充分体现了我院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教学原则。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学院还为二年级以上学生开办了双学士学位班,包括工商管理、外语、法律等专业。学生可以在电子科技大学本部或学院任意选修双学士课程,学业完成后由电子科技大学授予双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同时,学院将各种含金量高的认证培训融入教学计划,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在尊重人才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学生除可自选课程进行学习外,还可以在学院范围内转专业;部分专业配备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
丰富的校园文化
浓郁的科技人文氛围
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学院的统一指导下,学院学生建立了 32 个社团与协会,自办了多种刊物,组建了有线广播站,组织了体育类联赛、文艺演出、校园文化艺术月、学风建设宣传周等系列活动,并荣获了“成都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集体”、“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四川赛区)亚军”,“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分团委”、“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田径邀请赛团体总分、金牌总数第二名”、“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舞蹈类普通组三等奖”等称号。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带动了良好院风的树立;学院重视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才,除开设了众多人文素质、经济管理课程外,还举办了 “ 英语学习方法 ” 、 “ 就业与成才 ” ,“百叶讲坛”等讲座,众多学术科研单位、企业精英人士,知名学者纷纷来院开设专题报告和讲座,浓郁的科技人文氛围建立起学院新时代数码人文空间。
以教学应用型院校定位为平台
培养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深厚的电子信息学科底蕴,为成都学院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基石。中国信息产业的腾飞需要一大批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知识技能型人才,只有具备理论功底深厚、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在未来的工程应用领域中才具备快速提升的能力,才具备获得长久持续发展的潜力。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同时,传承了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功底扎实、理论素质全面的培养特点,为学生未来发展和专业深造提供了强劲动力,保障了教育价值的无限提升。
现代化的学习生活环境
完善的学业激励制度
学院位于 IT 业聚集、生态环境优越的成都市高新西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学院拥有共计 38 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拥有标准运动场、体育馆、网球场和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学生宿舍配有卫生间、电话、电视及宽带网端口;校园内设有邮局、医院、超市、洗衣房和自动提款机等生活服务设施。
学院拥有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 EDA/ 单片机实验室、数字逻辑 /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嵌入式实验室、 微软实验室、 通讯实验室、 集成电路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 财会与证券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拥有动画工作室、商用插画工作室、数字空间规划工作室、影视动画技术工作室、影视后期特效工作室;拥有空中客车 A319 客舱服务训练模拟舱、机电维修实作车间;拥有充足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设施;所有教室和教学区均有音频广播播放听力训练。
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奖学金制度,包括国家奖学金、年度综合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优秀生出国短期培训奖学金和出国留学奖学金等。 2004 年起学院设立了 “ 学生软件创新基金 ” ,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学院创新的办学思路、灵活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的特色专业及不断提升的办学质量,赢得了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2 年 10 月,时任副总理的同志到学院视察时,对学院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众多省市领导也多次到学院视察,鼓励学院做好示范,探索按新模式办学的新路子。
2003 年,学院荣获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的表彰。 2006 年 8 月,学院获“微软课程改革优秀成果奖”。 2007 年 9 月,学院计算机系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为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 2007 年 11 月,学院获四川省民政厅授予的“四川省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008 年,我院《集成电路原理》课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
自 2005 年首届毕业生以来,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0%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每年都有毕业生被 Intel 、 IBM 、微软、摩托罗拉、趋势科技、金山软件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所选拔,同时每年均有一批学生考取全国知名院校的研究生。 2007 年 7 月,在 IBM “蓝色之路” 暑期实习招聘中,我院张海锋同学成为全国被选中的 10 名学生之一,是全国唯一入选的独立学院本科生; 2007 年 9 月,我院 8 名学生顺利通过微软的笔试和面试,成功入选微软实习生; 2008 年 8 月,在“ 2008 微软课程合作院校‘校园之星'大赛暨微软实习生选拔”赛中,我院参赛的 2 支队伍脱颖而出,分别获得软件开发方向一等奖和网络工程方向三等奖。 2008 年 10 月,我院学生代表队获微软“校园之星”大赛亚军。
王靖涵的人生履历
王靖涵,来自舞蹈系04舞蹈与时尚班。现担任舞蹈系外联部部长,并已光荣地成为了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引导员。她身材高挑,散发着独特的气质,一眼看去就是个青春阳光的女孩。而且该生无论在专业上还是文化学习上都很努力,平时能够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品德优秀,综合素质高。虽然她的年龄在班中是最小的,但她却是班级中最成熟,最有奋斗目标的学生。她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同时也荣获了大大小小很多的奖项。
1990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纯正的北方女孩却拥有着江南女孩儿的细腻,从小与舞蹈结缘,与艺术的感情之深毋庸置疑。2004年便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开始了舞蹈学习生涯。
该生04年顺利考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04舞蹈与时尚,经过了4年的艺术洗礼,使其对自己的专业(舞蹈时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竭尽全力的诠释着作为一名艺院学生骄傲与自豪。该生在班级中是年龄最小的,但却比别的同学更加懂事与努力。刚刚接触舞蹈让她很是摸不着头脑,经过了老师的耐心讲解与自己的刻苦训练,4年间从无到有。在专业上一遍又一遍,重复再重复的练习达到最好的专业标准,她深知其间的辛苦,但同时也珍惜并快乐的享受着收获与成果。
同时,该生非常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总是利用专业课业之余不断的弥补欠下的文化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拿下了奖学金。该生自信,灿烂的微笑和活泼的性格总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顺利完成学业之余,课外阅读成了该生最大的爱好。4年间她省下了别人喝咖啡的钱全部用来买书。每次把钱包里的钱换成书架上的书,心里就会觉得很踏实,因为从书中总会学到她想要的东西,再把这些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她总说:“谁说学艺术的女孩逻辑思维差,只要多读多看多听总会好的。”至今她书桌上面的三层书架上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书籍,闲来无事就会有意无意翻阅,充实知识。此外,她还很喜欢户外徒步,周末和同学朋友两两三三带着照相机,大街小巷的拍摄杭州人们的生活痕迹,夕阳西下坐在西湖边和同学朋友畅想未来,分享理想,她认为学生生活没有无聊只有无尽的多姿多彩。